為佛教 為眾生
1960年,證嚴法師的父親突然生病,第二天就去世了。父親的去世是怹生命的轉折點; 怹開始質疑生命的意義,並經常研究佛經,尋求問題的答案。因而也受到佛教見解的啟發和感動。怹意識到,自己當把對家庭的愛擴展到全人類,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。
1962年,她離開家去追求僧侶修行的生活,最終定居在花蓮的普明寺,並致力於佛法研究。同年秋天,怹在沒有剃度師父的情況下自行落髮,決心成為一名僧侶。 1963年2月,偶然的情況怹遇見了印順法師並尊其為導師。印順法師為怹取了法名,即證嚴; 並對怹說:“妳我因緣殊勝,既然出家了,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,為眾生!“ 這正是證嚴法師自那一刻起一直在做的事情; 自律,勤奮,節儉,堅持不懈,發心立願的愛眾生。 |
成立「慈濟功德會」
1966年,證嚴法師在訪視病患時,在小診所的地板上看到一灘血,發現血液來自一名患有勞動併發症的原住民婦女。如果沒有先支付保證金的能力,該女子將無法接受醫院的治療。對此,證嚴法師心中充滿了悲傷,開始質疑一個人生命的價值; 在面對生命的所有痛苦和無常,怹能做些什麼來幫助這些人?
不久之後,證嚴法師接待了三位來訪的天主教修女,怹們各自分享了其宗教的教義。當證嚴法師解釋佛教是關於對所有眾生的愛和憐憫時,修女們問為什麼佛教徒在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做過任何貢獻,比如建立學校和醫院。聽到這一點,看到生命和世界如此脆弱的證嚴法師汲取了天主教姐妹的智慧,建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,現稱台灣佛教慈濟慈善基金會。 基金會的基本精神是“誠、正、信、實”。證嚴法師經常提醒慈濟志工擁抱大愛的精神,愛所有的眾生,無私地奉獻且不期待任何回報。她還敦促志工在宣傳基金會的八大法印時,以智慧相結合,以愛心相扶持,聞聲救苦,即時解難。儘管半個多世紀以來遇到了許多障礙和挑戰,但證嚴法師和慈濟委員虔誠地遵循佛陀的教導 “與眾生為善,視病苦如親”,並承師訓 “為佛教、為眾生“。 |
“ 為佛教 為眾生” |